人工智能以数据采集、精准画像、行为分析等前沿技术,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、精准供给思政教育内容,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,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实效。过程中,人工智能技术理性对思政教育价值理性造成的冲击问题日益凸显,需要教师坚守人的价值引导地位,优化智能思政教育生态、完善内容为王教育体系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,发挥技术支撑思政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。
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导向,构建“师—生—机”协同思政教育生态。把握人工智能促进思政教育效率提升的优势,高校应不断强化人本主义理念,坚持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地位,明确人工智能并非思政教育主体,而是教育辅助工具的定位,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不会削弱教师引导作用和师生互动。据此,教师应始终坚持学生为本、素养导向、技术为辅,辩证处理人工智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,肯定人工智能驱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价值,同时深入研究数智技术在伦理道德、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局限性;借助智慧思政、云思政等教育平台,捕捉学生思想动态、思政学习进度、学习诉求等数据,逐步解决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与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不平衡的问题,优化“师-生-机”协同交互的智能思政教育生态。
坚持内容为王原则,优化思政教育资源供给网络。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以模块化、跨界化为新特征,需要高校坚持内容为王原则,打造基础思政教育理论、学科交叉与现实问题联动的思政教育资源供给网络。教师可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等分析思政教材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、思政教学理论文献与思政教育政策、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政策之间的关联,自动生成包含思政教育理论、思政教育研究文献、时事政治、科技与思政教育等新的案例数据库,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内容。尤其应优化热点追踪机制,凸显思政教育内容新颖性和时代性。由教师借助AI爬虫系统,抓取互联网搜索引擎、国内外主流媒体中的最新舆情数据,进行大数据分析,智能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、科技人文、科技伦理、智能教育生态治理等不同专题的教学资源包,为指导学生进行多维度价值辨析提供全面的内容支撑。借助知识图谱技术,打造跨学科融合知识教学平台,打破学科壁垒,进一步优化复合型思政育人载体。搭建“数字人文+思政”一体化教育平台,将思政教材、《共产党宣言》等文本与社会学、文化学、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智能化关联,指导学生参与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数字化传播”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与国际化”等跨学科项目研究,培养学生道德品质、文化素养、时代责任感。在思政课程设计中增加人工智能知识点,以及文学、哲学、艺术、外语等人文学科知识内容,多视角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理性思维,以及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。在人工智能辅助思政教学系统中增加道德伦理、数字人伦等内容,在教授学生智能技术知识的同时,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人类价值、伦理边界等,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、道德判断力。
以沉浸式理念为引领,创新精准化思政教育模式。创新教学模式,借助AI、虚拟现实(Virtual Reality,简称VR)等技术创新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,将沉浸式理念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,确保人工智能驱动思政知识讲解、师生互动、课后实践等环节不断创新,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。应着力解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不够成熟的问题,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差异化思政教育机制。教师需要熟练运用智能教学分析系统,实时采集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课前自主预习、课堂互动、课后巩固学习、社交发言、实习实践等多维度数据;借助传感器、VR设备、摄像头等捕捉、分析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肢体语言、情绪情感、表情状态等,运用情感识别算法科学判断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投入度。汇总不同类型数据,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个体认知特征图谱,作为实施精准思政教育模式的依据。基于此,教师可快速发现学生对思政知识点理解的共性偏差,启动多层干预教学机制:向学生推送知识点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,让学生沉浸在VR技术还原的现场中,厘清知识点内在逻辑;生成小组研究和讨论问题,引发学生深度思考,结合思政知识、专业知识讨论理解偏差缘由。据此,教师为其匹配实践项目,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结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,准确理解和内化思政知识。
(作者单位: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)